“权术”虽然绵延不停,但在中国的主流传统中,从来不具有正当性和高贵性。01“少不看水浒,老不看三国”。意思是说《水浒传》太多打打杀杀,少年人看了,会学得好动拳脚,出去惹事。
以往对《水浒传》的印象也确实如此,就是众好汉一番打打杀杀。其实,《水浒传》的“政治性”很强,包罗了中国社会很重要的政治哲学看法。明朝时就有人因此高度评价水浒,说“《史记》而下,即是此书”——职位仅次于史记。
这拔得可够高的。宋江和吴用这两个《水浒传》中的焦点人物,外貌上看,就是山寨之主和智囊的区别,其实,小说对这两小我私家物形象的描画,意味深长寄义富厚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。
02有一件事,吴用干了许多次,那就是招人上山入伙,有时还要为此设计一些不色泽的招术。招募朱仝的时候,吴用就摆设李逵把朱仝带的小衙内残忍杀害,以此欺压朱仝入伙。朱仝对此很不满,但既然中了计,也只好悻悻地上山入伙。
类似这种不思量道德,只思量实际效果的事情,吴用还干过好频频。为了救出卢俊义和石秀,吴用独自领导梁山人马攻打台甫府,打得正热闹时,有人提醒说不要践踏糟踏黎民,而这时“城中将及损伤一半”——城中的黎民已经被祸患死一半了。金圣叹在这里评点道:此等处却令人想宋江。金圣叹的言外之意就是,宋江绝不会这么残忍,这么掉臂黎民的死活。
而这种残忍的做法,却是吴用的一贯气势派头。那么,吴用这小我私家物,在传统中国社会,对应的是什么人呢?那就是江湖知识人。中国是一个重视念书文教的国家,也有严格的考试选官制度,但总会有没通过考试不能进入政府的知识人。这些人会留在民间,有的则会转投江湖,成为江湖知识人。
作为江湖知识人,他们有什么知识呢?林冲火并王伦的时候,骂道:“量你是个落地穷儒,胸中又没文学,怎做得山寨之主!”这里的“文学”就是江湖知识人必备的知识。林冲骂王伦,就是说他没这种知识。王伦没有这种知识,于是被人干掉,山寨也被人抢走。
显然,唆使林冲火并王伦的吴用,是有这种知识的。在整部小说中,吴用并没有显示出有几多一般意义上的知识,好比诗词歌赋等等。这里的“知识”指的,也不是这些一般意义上的知识,而是在血雨腥风的残酷江湖中生存生长的盘算和履历。
正因为江湖险恶,稍有失算,就会像王伦那样被人绝不留情地干掉,所以,江湖知识人一方面要“心眼极多”“心机很深”,另一方面,他们可顾不上仁义道德那一套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们的一定选择。
他们必须是彻底的实用主义者。03相比力来说,宋江就要比吴用更重视道德。实时雨、呼保义、孝义黑三郎这些外号,也显示出宋江这方面的特点。
可以说,在是否“不择手段”上,宋江正好和吴用形成了鲜明对照。其实,宋江虽然说是山寨之主,但小说中反而多次形貌了他的鸠拙和无能,包罗他杀阎婆惜那一场,拖泥带水,首鼠两头,磨磨唧唧,和武松杀潘金莲,简直没法比,咋看也是一个猥琐小吏,哪是什么顶天立地的大英雄。反观吴用呢?就像一架细密的智谋机械,险些从不犯错,更没有磨磨唧唧的后代情长,一切为实现目的服务,冷漠无情但也高效尖锐。
可是,偏偏是宋江这样的“猥琐小吏”当了一把手,吴用则只能出任辅佐性的助手。这内里的寄义,很深远。更有意思的是,吴用自己也完全接受“助手”的摆设。
最初,吴用追随的是晁盖,但和吴用真正“心贴心”的,无疑是宋江。所以,只管根据晁盖遗嘱,抓了对头史文恭的卢俊义应应当山寨之主,但吴用头一个出来鼓舞宋江上台。“兄长为尊,卢员外位次,其余众弟兄各依旧位”。这其中的原因在于,宋江虽然不像吴用那样足智多谋,但却有很强的人格感召力,或者说有很高的道德追求。
在政治上,他钻营“招安”,也就是要把梁山人马转变为切合朝廷要求的“正规军”。吴用知道,仅靠他的智谋,成不了大事。要成大事,必须要有智谋,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。他只有追随宋江,日后才气有个灼烁的未来。
这样一来,宋江就成为类似刘备那样的人物,一方面,有很高的政治追求,另一方面,很重视仁义道德,其优点不在于“智”,而在于“德”。把“德”放在第一位,而“智”无论多精彩,顶多也只能放在第二位,也就是让刘备-宋江当一把手,而诸葛亮-吴用担任助手,这才是正道。这充实显示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对“德”的高度要求。
固然,推崇“德”的人也并不迂腐,知道不行能仅靠道德说教就治国平天下,所以,一定会有诸葛亮-吴用这样的“智者”来出任“有德者”的助手。不外,在优先性上,或者说在基础性上,“德”一定要优于、重于“智”。逾越详细历史情境的“天道”并不包罗智,而强调“正”和“有德”。
“智”只是用来暂时应付种种详细问题,而不行能独自支撑起一个正式体系。“权术”虽然绵延不停,但在中国的主流传统中,从来不具有正当性和高贵性。04不仅如此,吴用这个原来是虚构的人物,其流传下来的形象中,其实包罗了对江湖知识人高度实用、掉臂道德的进一步否认。
在电视剧《水浒传》中,吴用的形象有一个地方很有趣,那就是,他居然拿着个鹅毛扇。观众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的别扭之处。
《水浒传》小说中,吴用可没拿过鹅毛扇,他拿的是能投军器的铜链。“只见侧首篱门开处,一小我私家掣两条铜链……便把铜链就中一隔”之所以大家想固然地认为吴用手拿鹅毛扇,就是因为大家把吴用看作了诸葛亮一类的人物。其实,吴用和诸葛亮虽有类似之处,但有基础差别。
诸葛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,而且是体制内的大官。虽然被认为是“智慧”的象征,但诸葛亮可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江湖知识人。
为了目的不择手段,完全不讲仁义道德,绝不是诸葛亮的气势派头。而且,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有本质差别。《三国演义》是彻底的英雄主义,演义的都是英气冲天的军国大事。
《水浒传》则是江湖小说,吴用是江湖知识人的典型,他逐日打交道的都是贩夫走卒之类的“好汉”,谋划的都是阴损恶毒的招术。如果真正根据《水浒传》中的内容来体现吴用这种江湖知识人,形象只能是阴毒刻薄,而不行能是手拿鹅毛扇的诸葛亮那样的飘逸逍遥。之所以在流传中,大家不知不觉地用诸葛亮的形象来体现吴用,就是因为,就算他们再智慧,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也不接受江湖知识人这种彻底的实用主义者。
把吴用的形象体现得更像诸葛亮,这其实是一种掩盖和拔高,让江湖知识人有了儒生气,有了庙堂感,也就更切合中国观众对道德的要求了。要知道,主流的儒祖传统打造出来的人民,对人物的道德要求,很高很高。给他们看真实的江湖知识人形象,会遭到唾弃的。
中国社会主流传统中对“德”的深厚追求,由此可见一斑。这其实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焦点差异之一。
《水浒传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》,四川人民出书社,2020年10月。更多精彩,请关注民众号“李子旸”作者其他热文:输在了起跑线上的拉美 国家为什么要掩护银行的垄断? 重新认识烟草行业 院士扶贫怎么也那么难? 为什么印度扶贫不如中国好? 得诺贝尔奖的小额信贷扶贫为什么不灵?。
本文来源:华体会体育app-www.yuhongfan.com